今年国庆假期结束之际,一则“一少女遭多名男女围殴”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校园欺凌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海南省文昌市官方对此事件进行的首次通报称,参与围殴的8名男女系未成年人,不属于校园欺凌。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民跟帖质疑。(法制日报) 校园欺凌事件频见报端,实在令人痛心,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身心创伤之外,也引发全社会的担忧,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 却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暴力气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无论是对欺凌者、受害者还是无关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受害者来说,被欺凌是其一生难以释怀的阴影、时间也无法抚平的伤痕。 由于欺凌者的“特殊身份”,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时候更多是被当成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学生事务”的角度着手轻度处置,这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难道因为是孩子,我们就应该选择简单教育就原谅?难道只有当存在明显的暴力行为时才属于校园欺凌? 其实,校园欺凌一般包括直接身体欺凌、直接言语欺凌和间接欺凌三种类型,但是人们主要聚焦在直接的身体欺凌而忽视了后面两种精神上的欺凌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更大伤害。 要解决校园欺凌这个“固疾”,必须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决心,政府、社会、校园、家长多方协调联动,既要实现事前预防,又要加强事后及时调查惩处。首先,应(强化?)学校和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清楚地区分欺凌和学生的矛盾打闹,明晰校园欺凌涉及到的肢体、语言及网络的常用手段等,重视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受害学生进行沟通劝导,帮助他们早日融入校园生活。 其次,明确学校和家长的教化功能,学校要做到校园、班级和个人均落实,制定相应反欺凌的校规,落实专人定期排查本校的欺凌情况;班级、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况有无反常,帮助学生提高预防欺凌行为的意识,出现问题由家长或者校方及时进行教育沟通疏解。除此以外,借助社会志愿组织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扶也是不错的选择。 再者,尽快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外优秀治理经验,制定出比较完整的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体系和司法追诉体系,避免年龄成为欺凌者的“免死金牌”,明确对欺凌程度的界定、程度的划分、不同程度欺凌情形的处置的规定,建立健全多方联动的机制,加强对欺凌学生的惩戒,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整治方案。 孩子的笑脸,应由我们共同守护,不能再让孩子背负欺凌的沉痛代价,是时候还校园一片温暖阳光! 作者:王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