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是宋代胡瑗先生在《松滋县学记》里谈到学校教育重要性时的著名观点。意思是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的在人才,而能够培育成国家人才的在教化,从事教化职业的是老师,而教化的基础是学校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当人才步入社会,职场也同样担负着继续培养人才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样的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凡成大事者,都一定会有很多经历的积累,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凡成大事者,一定要从基层做起。总书记曾说过,以前在各地任职时所学习到的东西是受益终生的。基层是最能了解民情民意的地方,也是最能深入接触到各种各样或复杂或简单的情况的地方,而很多事情,是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所获得的。如今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学生,鼓励年轻人进入基层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为基层带去更多发展的新活力,同时也能够让年轻一代在基层工作中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实基础。 说到人才的培养,与读书学习是紧密相连的。而读书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书本的追求。我们生活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储备,学习先进的知识理论,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新时代有新理论,想要将新理论贯穿于实践当中,就一定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去领悟,努力将新理论与自身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将政策落地落实。 当然,除了人才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将其置身于一个充满正能量,有好的榜样可学习,有实力强劲的同伴可互相帮助的环境中,人才就一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但如果将其置身于一个负能量满满的环境之中,人才也很有可能会受其影响,放任自己不再追求进步。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营造。引进人才只是实现地区发展的第一步,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真正才尽其用,实现地区的长远发展。 作者姓名:梦小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