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9日《人民日报》,大力开展生态扶贫,在山区种出“绿色银行”;启动评定首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旅游业逐步复苏;召开全省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一段时间来,山西省以务实举措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发展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焦、冶、电等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且繁重。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因素,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也十分沉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要解决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两道难题,才能为地方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从大处来说,需要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从小处而言,生态保护是关乎每一个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每一个群众都是生态保护的“责任人”,是生态保护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要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政策、人才、资金和技术,更需要激发群众“储蓄绿色”的热情,推动生态扶贫,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
发挥制度优势促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需要融入到整个国家治理的“一盘棋”中,这就需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今年初,山西出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多项举措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制度的方式去规范和约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走好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
高悬监督利剑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落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的驱使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落到实处,面临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对环境保护不力,经济发展中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企业重拳出击,以高压的态势确保生态保护的政策落到实处,让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不悬空”,才能够让绿色发展的“好经”收获更多的经济成果。
发挥群众优势促绿色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也是受益者。要更好地保护生态,就需要群众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从不随地乱扔垃圾的小事做起,让更多的人以这种点滴小善汇聚绿色保护的江海湖泊,让绿色生态变成生活的常态,才能推动绿色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让“绿色”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把生态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去,让绿色的理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行动,提升群众的绿色素养,激发群众“储蓄绿色”的热情,更好地推动生态扶贫,推动国家的生态发展,写好绿色文章,绘好“生态画卷”。(文/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