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疆几个县市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给钱、建房等物质扶贫比较多,扶志等精神层面的帮扶却比较少,甚至出现贫困户不想“摘帽”的现象。走访一家贫困户,全家人已经住上了由当地扶持一半、自己贷款一半建成的宽敞房屋,但当问及贷款怎么还的问题,“靠政府”的回答令人有些惊讶。(7月12日 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因为越往后剩下的却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深度贫困户。他们之所以贫困,毋庸置疑就是思想观念滞后,缺少文化知识,没有种养技术。导致有耕地不知如何耕种,有禽畜无法饲养,从而解决“三餐之需”难于上青天, 于是强化了听天由命,思想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丧失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地党委政府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有的地方为贫困户给钱、给物,帮其建房、安装自来水等等。从而许多贫困户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盖起了新楼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可以喝。但这些短期内就能立杆见影的扶贫方式,更让贫困群众滋生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他们总认为有了困难政府会帮助解决,不去深入思考有了漂亮楼房可住以后的生活生存问题。这就意味着帮扶人及帮扶单位怎么给这些贫困户做工作,引导其观念大转变,并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问题。 笔者认为,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须扶志为先。一是思想通则出路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扶贫干部要不遗余力地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且工作要细心、要精准。认真为贫困群众传达关于上级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脱贫对策,引导其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帮助其提高致富的信心,增强自信力,树立脱贫致富的斗志。二是传技术为其所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要深入基层为贫困群众“把脉问诊”,根据贫困群众发展的需求“对症下药”,若有种植业方面发展的优势即给予从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传授和指导;若有养殖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即给予从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传授和指导,使之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从而产业发展利润的获取细水长流,涓涓不断。 精准扶贫,一定要因户施策,针对致贫原因深入细致做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斗志,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作者:陈志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