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化,驱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绿色优化升级,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促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推进能源绿色化。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推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纵深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需要大力发展设计、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通过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强化产业链区域化合作。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的态势。我国应该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同时要避免同质竞争等问题,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水平。大型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挥推动创新、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