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根据经济变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持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预期管理,更好发挥宏观政策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的作用。完善各类扩大内需的政策,畅通政策传导路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着力增强经营主体活力。把“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导向进一步落实落细,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探索研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支持政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影响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弱项,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强化对工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围绕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统筹处理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持续做好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出来的“红利”切实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力”。细化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各类举措,把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区域增长极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合力。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