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11月1日,人民网)
从七十年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蓬勃向上。新中国走过七十载光辉岁月,社会各项事业也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科教文卫事业的长足发展更是其中的翘楚和典范。新时代有新时代的使命,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呼唤着更多有担当、有思想、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去竭力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富矿,去发扬文明进步、开拓的无畏精神,去充当恢宏新时代文艺事业的见证者。文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艺能量是不容忽视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担起时代给予的使命,就需要开动自己的“脑力”,迈开自己的“脚力”。
所谓“脑力”,即指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沉心静气的通过学习,借鉴,总结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文艺创作能力,十年磨一剑,文艺工作的成绩有时会是灵光一现,但更多的却是几年甚至于数十年的深耕合作。要让自身文艺底蕴深厚,少不了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目标,读千卷书才能更好的进行作品创作。要做出优异的成绩,少不了匠人精神下的细致打磨。海明威在书写《老人与海》时,在海边居住十余年,川端康成完成《雪国》时已经五十多岁……巨人不是一日长成的,史诗巨著也不会转瞬即成。聚沙成塔,滴水穿石,靠的是文艺工作者的毅力与坚守,也靠的是智慧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遨游文艺海洋的船只,深入基础、勇于实践的“脚力”则为工作者们提供了前进的双桨。要向文艺创作的源泉在哪里?毫无疑问,在人民群众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千千万万的司空见惯中,荒诞剧代表《等待戈多》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驰名中外的经典《红楼梦》出发点则是曹雪芹自身的曲折身世……太多的巨著名篇始于微末,发于平凡,而日新月异的国家,逐步进步的社会,翻天覆地的生活不正是一片沃土、一汪清泉吗?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到基层中去,用自己的眼观察新时代的美,用自己的耳听取社会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文艺工作者要有充当历史见证者,文明守夜人的担当,以自觉自力担负时代使命。 作者: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