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到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今年10月初通车,在四川宜宾合江口至上海吴淞口的这段总长294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已建桥梁数量达115座。(新华每日电讯,11月3日) 桥梁,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标志,既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代表,也是社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征。当代中国的建桥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正在由建桥大国向建桥强国迈进,许多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古代中国的桥梁建设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早在东汉光武帝时(公元35年),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就出现了架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但从13世纪起,我国的建桥技术一直停滞不前,到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先进的铁路和现代桥梁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但桥梁的设计和承建完全由外国人包揽,其技术标准也牢牢掌握在洋人手中。以茅以升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为了中国的路桥建设矢志不渝地奋斗着,但没有和平的环境、雄厚的国力及科技实力的支撑,他们的理想很难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建桥之初,党中央给负责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铁道部大桥局员工提出了“建成学会”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曾四次到大桥工地视察建设情况。大桥基本建成时,他关切地问大桥局局长彭敏:“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可以修了吗?”彭敏回答:“可以修了。”“真的可以修了吗?”毛泽东又问。“确实可以修了!”彭敏充满信心地回答。毛泽东这才放心了,并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到处都能走。” 改革开放后,随着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大量高投入、高技术、大跨径的长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修建起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七十年的自力更生与不断创新,中国桥梁已逐渐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的群体突破、中国制造的鼎力相助,中国建造才得以整体跃升、“中国桥梁”才能够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跨海桥梁中,中国占6座、悬索桥中占6座、斜拉桥中占7座、拱桥中占7座、梁桥中占5座。一座座特大桥梁建设,不断书写着大国工程的传奇。 “中国桥梁”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70年来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建设技术的整体跃升,更是中华民族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未来,只要我们继续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就没有跨不了的山、渡不了的河,就能迎来一项项重大工程的竣工,创造一个个新的辉煌! (作者:廖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