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干事业好比钉钉子。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做好其他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反之,如果钉不准、钉不牢、钉不实,再好的目标和蓝图,也只能是镜花水月。(9月16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多次阐述、反复强调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
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重要科学方法论。“钉钉子”不仅是一种精神态度,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方法论逻辑,充分体现了实践、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坚持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扭住问题不放手,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能力,练就真本领,才能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充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钉子再钉下一颗,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质变”,引起“质的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王小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