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永动力 “以色列农业保持活力和长青,跟以色列国内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关,他们把农业做成了一个不断创新的高科技行业。”14日在连云港开幕的第二十届江苏农洽会安排多个专场活动,其中,江苏-以色列农业企业对接会上,12家以色列企业代表被省内外的客商、县乡干部团团围住,洽谈对接,气氛热烈。(9月16日《新华日报》)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在科技领域,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在人才评价方面,依然有些地方“论资排辈”,年轻人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互联网方面,不断出现诸如“滴滴”“共享单车”等互联网新事物,而称呼四管理者却“手足无措”。现在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破解众多难题的钥匙。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比如1962年,焦裕禄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用脚丈量兰考1094平方公里的土地,才总结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条治沙经验。再比如1978年,小岗村17位村民一起,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今天,任务更加艰巨,同样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继续奋力前行。 没有了创新,一个民族前进的脚步将步履维艰;没有了创新,一个民族就会被历史遗弃。而创新就意味着做新的尝试,就有失败的可能。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对失败者缺乏应有的宽容。一个大学生创业失败后多被戴上不务正业的帽子,不仅是社会,连亲戚朋友都可能因此而笑话他。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层出不穷。唯有构筑起鼓励开拓、推崇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才能有更多创新者涌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清谈客错失机遇,实干者赢得未来。全面小康之路任重道远,各级领导干部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避免“坐而空谈无人能比,临机应用百无一能”。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我们就一定能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米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