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几天,一个名叫史润龙的人因为“扶贫英雄”的身份火遍网络。他自称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多家企业董事长,担任山东省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网文中,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才俊18岁继承家业,先后担任多家企业创始人、董事长。而让其陷入舆论漩涡的,是关于他“扶贫”的一篇文章《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9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警方也通报称,史某龙,男,2001年8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初中肄业。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编造了“山东省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等各种头衔,找他人代写文章,PS图片虚构场景,并在网上进行发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8月14日,人民日报) 脱贫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迎难而上,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汇聚强大的正能量。但毋庸讳言,却有少数党员干部虽然常把担当挂在嘴边,可一遇到棘手事、触及自身利益的事却“装聋作哑”,该抓的工作不抓,还有的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既不消化更无结合实际,而是“上下一般粗”看似不折不扣,实则消极怠工。党员干部的形象代表整个党员队伍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脱贫进程。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贫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半实事办好事。让群众感受到扶贫带来的实惠。 脱贫是一项大任务,它是汇集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工作环境和言论冲击的强大影响,有的人奋力拼搏但有的人却懒散无边,导致想作为的人也不作为,愿作为的人也慢作为,敢作为的人也懒作为,这样的风气已经在干部队伍慢慢的传播开,这样就会脱了扶贫的后腿,导致脱贫无骨干、无动力,产生脱贫不正之风的“蝴蝶效应”十分危险。 转作风、敢担当体现胸怀、勇气,彰显党性、格局。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怕这怕那,不愿担当不敢担当,说到底还是“私”字作怪,就是怕损害个人利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个人名利得失放下了,觉悟境界提升了,才会敢做敢当、敢闯、敢试、敢于负责,多一分坦荡,多一分底气,多一分干事创业的紧迫感。 一句口号“转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如一个行动。已铁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的精神信仰,做到坚而硬的韧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敢实践在实践中面对困难,解决困难,遇到瓶颈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才能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抵挡群众额“枪林弹雨”赢得最终的胜利。 扶贫需要扎实的长期努力,这里不是所谓“英雄”的江湖,也不是骗子的秀场。脱贫攻坚最终的成功,仍应依靠千千万万的各级干部与普通民众,他们才是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的真正英雄。 作者:布夫惹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