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如今,这句话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党员干部的口头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既是他们近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动力所在,也是他们赴田间地头问计问需的目标指向。(9月1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调研,既是领导干部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又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之一,它以走近群众的方式,帮助领导干部积累经验材料,从而科学、合理地做出切实有效的决策。如今,很多地方已经将“调研”写进了工作制度,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要求,但是,这其中大多数的考核和衡量指标均为“领导干部全年调研多少次”,笔者认为,对调研“频率”的强调不是不对,但是只强调“频率”,却有不妥之处,“效率”才是调研的关键词。 调研,即调查研究,是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为发展方向的决策做准备,它既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又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从字面上来,调研的主要内容是调查清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这样的“调研”,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对于很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将“调研”纳入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的做法,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只简单地对领导干部每年调研的次数以及每次多长时间、也就是“频率”进行规定,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样的规定只能确保领导干部到基层去了,去的次数够了,但是去得怎么样,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则“无人问津”,长期以往,不问实效的调研就容易流于形式。 “效率”和“频率”,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是从关注次数发展到了关注实效,也就是从关注调研本身发展到了关注调研的本质目的。笔者认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这只是第一步,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准备的,也就是“效率”的问题。 所以,领导干部调研的“频率”,有必要强调,但更应该将调研的“效率”纳入到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去,引导广大领导干部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破难题”,在调研中和调研后,想方设法地为群众解决问题,这才是有“效率”的调研,也才是真调研。 (作者:刘果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