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回望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千难万险,建国立业,再到今天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再次斗志昂扬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对红色革命事业的崇高敬意、对共产党员的身份认同,使得无数共产党人永远坚持信仰底色,坚强奋斗。 然而,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环境下,安逸悠闲腐蚀了部分共产党员纯洁的心理,私心欲念吞噬了理想信念,部分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便利,把黑手伸向扶贫领域的有关报道依稀可见。在“业绩就是仕途”的观念作祟下,部分党员干部则大干特干形象工程,“精准扶贫”变味为“精准填表”、“精准补台账”,办公室里一摞摞材料堆积如山以示脱贫攻坚工作的“功劳”;甚至有的党员干部还要自制表格去搜集一些无关紧要的数据,把“精准填表”变得更精准。 实际上,无论是扶贫领域中的歪风邪念、贪污腐败,还是脱贫攻坚中表面大有作为、实际劳民伤财的“无用功”,不仅会削弱共产党长久以来树立的权威,还会失去人民对其的信任,实在要不得。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红色基因“昏昏欲睡”,以致于理想信念缺失、不坚定。因此,要激活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红色基因”,一以贯之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意识。“红色基因”可以使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儿子,遗传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基因。 党员干部如何在诱惑面前望而却步、守住底线?发扬“红色基因”是关键。遥想老一辈的革命家,不是为国为民光荣牺牲,就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他们的事迹被讴歌、缅怀,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需无数共产党人发扬继承。而今,虽然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是新的革命还需要一批批“革命家”薪火相传“红色基因”,做到在脱贫攻坚战中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为民的意识、勇于牺牲的品质坚持战斗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以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家国情怀守住底线、不触红线,把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的欲望扼杀在思想意志的压迫之下,不受“带刺玫瑰”的诱惑、不落“美丽罗网”的圈套。 党员干部如何把表面“功夫”转化成实际功劳?发扬红色基因势在必行。在部分地区,表面“功夫”、形象工程席卷脱贫攻坚战场,主要源于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观。把利国利民作为政绩的核心要义,寻找“红色基因”中的“功成不必在我”名利观,必将其激活,才能减少乍一看丰功伟绩、再细一看毫无意义的表面工作。不求回报、不念功劳、着眼未来是红色革命家的一概作风,党员干部要继承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战中多一些真抓实干,“沉下去”精准掌握每一户农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等,并且对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掌握信息的过程用时久、投入多、效果低,是极其重要却易被忽视的一环,做好这一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基础才牢固。所以党员干部激活“红色基因”,传承老一辈革命家无私奉献、踏踏实实的精神,正确名利观为导向,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着眼长远利益,让脱贫攻坚的交接棒一棒接一棒,相信最终定有一代人手拿交接棒冲过最后的终点站。 (李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