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记者8日从国家医疗保障局了解到:各有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抗癌药降税的后续措施,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对医保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有关部门将开展准入谈判。(7月9日人民网) 近年来,抗癌药、“孤儿药”、儿童用药短缺的现象屡见报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短缺问题,明确要求抓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映,将高价进口原研药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掀起了对我国医药改革的思考。为让群众早用上、用得起好药,解决好重点民生问题,国家医保局一直在行动。首先是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其次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最后加强全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建立短缺药品及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加大储备力度,确保患者用药不断供。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从多环节、多渠道压减进口抗癌药品价格。让抗癌药进医保成为了抗癌药降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医保局将通过医保谈判、加快药物创新等后续措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急需抗癌药的价格“明显降低”,享受了基本药物带来的福利。而破解抗癌药之“痛”,加快国内抗癌药品的研发和创新才是关键。中国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仿制药品种、品规数量巨大,但是因多数国产仿制药药品质量与原研药存在较大差距,还很难抢占进口原研药市场。因此加快药物创新,研发高质量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降低抗癌药价格的又一途径。对于抗癌药品、短缺药品要以保障供应为重点,建立健全开放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妥善处理公众关心的药品短缺问题,切实保障有药可用,缓解医患矛盾。 作者:刘勋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