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环境保护的“千里眼”需要多措并举 生态环境部26日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逐步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长三角41城市纳入范围,实现对大气污染防治三大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提高环境监管效能。(8月26日新华网) 环境监测是污染防治的前奏,而“千里眼计划”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千里眼”是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重点区域PM2.5浓度比较高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可以有效解决执法人员数量少、监管区域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等困难。 北方冬季的霾,是无法避免的话题,也是令人头疼的大气污染。通过“千里眼计划”,可以有效发现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热点网格和PM2.5浓度下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将来新局面。“千里眼计划”,加上网格化管理,配套预警网格公开,以及督促整改措施,让环境治理更加高效、快捷。 当然,环境管理的 “千里眼”,数据质量是其生命线。保障“千里眼计划”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环境数据造假、数据失真,以致数据与公众的切实观感不一致,社会影响恶劣,不仅干扰环境执法决策,也影响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信心。 环境“千里眼”揉不得沙子,它是科学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有力保障。因此,多措并举擦亮环境保护的“千里眼”,不可或缺。“千里眼计划”要建立健全配套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直指突出问题,从根本上破除不当行政干预,从制度上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地方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和防范“千里眼”监测数据造假;要主动作为,把污染压力化为环保动力,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推动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要加大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人员和企业的监管,对于违纪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相关部门责任,违法者移送司法部门,进行司法追究,对造假行为源头一追到底,绝不姑息。 “千里眼计划”数据的真实性,既要依赖于人心,又要依靠技术。“拨开云雾见天日”,才是数据真实的最好见证。这就需要在环保监测技术上再创新,不断研发出技术安全上难以被攻克,监控数据上又准确的科技系统,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文/田影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