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微市场主体在经营转型中陷入困境时,协调成立联企助企“一对一”专班,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梗阻”问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以“擂台赛”替代“执法检查”,以“评比交流”替代“限期整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举办文明评议会,通过激烈争论凝练移风易俗的“实招”……基层治理千丝万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的发挥。而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积极主动作为,是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如何以“敢为”促“首创”,是摆在每位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以敢为促首创,须以实干为要,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习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都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最终“成于实干”。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基层千条线,每项任务都不是空口白话。如果基层调研主打“蜻蜓点水”、“闭门造车”,基层工作仅仅做表面文章,群众自然也是应付了事,不愿积极参与、群策群力。相反,如果每项工作都从群众利益出发,落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辨明这些工作关系切身利害,群众也就愿意参与其中,建言献策,迸发出新的火花。 以敢为促首创,须拜群众为师,汲取“为”的方法智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农村责任承包制,到浙江诸暨提出“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从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接续奋斗,变沙漠为绿洲,到数十万林州人自力更生,修筑起“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每一次突破线性思维的禁锢,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离不开对亿万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凝炼与总结。习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以“敢为”促“首创”,必须坚持问计于民,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从群众实践中汲取“为”的方法与智慧。 以敢为促首创,须发挥主观能动,以善作善成激励鼓舞。二十大报告激励青年干部要“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勠力创新实现目标理想。基层群众工作既要用好经过时间检验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办法”;既要有“永不变质,永不褪色”的恒量,又要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变量。从设置村民议事例会,积极推动将群众“等、靠、要”转变为“提、议、办”,到打造互联网双创基地、数字共富工坊,以政策红利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需要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做好服务群众的“店小二”,在“变”与“不变”中擦亮为民服务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