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技能不扎实?工作方法不够多?面对加快的社会节奏、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多元的服务需求,各领域各行业都会选择开展能力培训,有主题讲座、实地观摩、团队拓展、交流互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不少培训班上也存在看手机、交头接耳、看与培训无关书籍,更有甚者直接两两相约走出教室大谈阔论。违背培训初衷不说,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老师的不尊重,把培训变成了“带薪休假”。要让培训真正出实效,离不开学员、组织方和授课讲师的默契配合。 学而时习之,让培训有所收获。同一项工作,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会出现不同的新问题,要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需求,需要工作人员对政策文件的精通运用,要各条线部门的紧密协作,特别是政策在新环境要求下发生的变化,做好心就政策的衔接运用,考验着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政策理解能力。不定期的培训是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所有培训班的学员都要心态归零,把现有身份、成绩抛诸脑后,把对个人成长的希望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用最前沿、最实在、最扎实的理论基础奠定工作基石,为日后实践做好充分准备。牢牢抓住提升自己的机会,放慢工作节奏,把放电模式换成充电模式,蓄好为民服务新能量。 做而时习之,让培训更有实用性。培训的组织方往往会比学员更早地接触到新的政策文件和工作要求,但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需要做好自学、调研、巩固的三步法。在准备举办培训班前,首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一找需要在培训中“敲黑板”地方,也可以为准备更全面的培训教材做好准备。其次可以制定一份调研问卷,围绕培训内容,结合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听听培训对象更想听到的内容,从而与授课讲师做好充分的信息沟通,让现场授课更有针对性。再来在实际培训中,认真听讲授课内容,看看是否实现了答疑解惑的效果。 讲而时习之,让培训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授课老师的讲法是否接地气、讲课内容是否精彩,都能从学员的面部表情和互动情况中看出。随着培训课程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学员们对讲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理论型还是实战型,都希望讲师能幽默风趣、段子一个接一个,不讲大道理,只说怎么做。这也就要求讲师不再使用统一的教案,而是结合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部门的工作实际,用拉家常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和对比把自己对政策要求的理解传输到学员的脑中,紧紧抓住学员的注意力,让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培训可以说是最简单、最轻松的,却也是需要在短时间内最高度集中精神的一种。珍惜每一次培训师,把手头工作短暂放下,跟随讲师畅游学识海洋,激发新的工作火花做出更好的为民服务。(作者:金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