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假期“余额”已经所剩不多,新的学期即将开始。这个暑假,不少农村家庭过得并不轻松。据媒体报道,为了参加城里的补习班,有的孩子每天花1个多小时车程独自往返于县城和村里;有的家长当起全职司机,负责每天接送;有的干脆全家带上锅碗瓢盆,到城里短暂定居。(人民网 8月26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一个具有高教育水平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而文明程度则影响一个国家国民的各项素质: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事物的应变能力等。教育事关国家兴衰,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的差异出现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导致许多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适龄儿童得不到平等的教育,乡村学校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出现农村娃大量往城市转移,城市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农村娃就学需求的现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突出短板,亟待增加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
增加乡村学校教学设备,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普遍存在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厕、教室、学生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没有达到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标准。建筑设施简陋,教学设备单一,多功能媒体教室短缺,形体美教学工具稀少等制约了农村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基于这些现状,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就变得刻不容缓,为乡村学校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学生教学、娱乐环境,满足农村学生对优质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
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是解决农村学生“知识恐慌”的软实力。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唯有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传授知识。国家要通过城市优秀师资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缩小城乡间教师素质差距,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以教育资源均等化供给来满足农村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解决农村学生的“知识恐慌”。 作者:龙居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