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8月25日,光明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活字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以人口为主体的非遗传播影响,非遗传承出现了地域性、区域性、排他性问题,认知偏差,把非遗等同于文物、古董,“束之高阁”,严重阻隔了非遗文化传承路径。部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偏大,出年轻人不能干、不愿干后继乏人窘境。破解非遗文化难题,必须多方施策。
扩大传播主体,专业和业余结合。破除场地限制,除非遗展厅、博物馆、传习所等场馆,利用“大数据”“数字中国”等平台,推出非遗文化系列产品,强化视觉感官体验。把非遗文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学生抓起,培养传承人。挖掘非遗研学游活动,将合作、竞赛、讨论等要素融入,增加互动共鸣,形成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高校开设非遗文化专业课程,强化高校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非遗文化不是一个地区的,它是中国的,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转变观念,找准切入点,创新载体,打破主体、地域限制,强化非遗传承人培养,势在必行。(作者:陈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