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应“对症下药”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尤其要把握住“度”,帮穷帮困应帮到点上,不可一味的大包大揽,否则只会滋生“懒汉”。脱贫攻坚,这是一项全民的工作,在帮扶过程中,要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树立起“别人要我脱贫”到“我要自己脱贫”的意识。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除去少数几户老弱病残,家中实无劳力及其它生产生活来源,需要政府进行兜底保障外,其余大部分只是因缺乏某方面的保障而使生活暂时陷入贫困。对贫困户的帮扶,我们提倡的是“扶贫更需扶志”,在使其摆脱目前的生活贫困后,能燃起要通过双手勤劳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毕竟激发起贫困户的斗志,才能确保他们在脱贫的路上不掉队。
在实际开展工作中,通过工作队不停地进行入户宣讲政策、落实国家相应补贴、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现主动申请脱贫,并将其掌握的致富技能传授给其他人,带动更多的人实现脱贫致富。当问起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时,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既然我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那么我就不再占用国家的资源,应该把它留给更需要的人”。
帮扶不在大小,而在于贴近群众,融情于民,出发点和立足点都要紧扣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因为群众能体会得到的帮扶,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东西,有时哪怕一句小小的问候,也会让他们感怀于心。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是挂钩帮扶最基本的帮扶所在。如某挂钩单位挂钩帮扶一个偏远的贫困乡镇,虽然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但在屡次的入户走访中,他们都能做到真正的访贫问困,细心到进入困难的五保户家中,看到家中缺张桌子、缺个灶台……都能一一记录,并给予兑现。同时,为了帮助脱贫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他们还积极与村干部商量对策,从该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市场发展动向,确立具体的产业帮扶措施,从地块选择、购买苗木、技术培训等做了详细的规划部署,使群众感受到的不再是暂时摆脱贫困的解脱,而是有了一个可以预期的长远发展致富蓝图。
脱贫攻坚是一个干部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考核检验的不只是针对群众“扶贫扶志”的效果,更是考验一个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否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入到村中、记到心中,最终付诸到实践上,因为这也是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最直接的体现。(作者:王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