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是近年来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始终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等问题,力除烦苛之弊、大兴便民之举,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8月14日,人民日报) 所谓问题意识,即发现、认识问题的一种思想自觉,是针对问题的一种主观意识。这种意识是决定能否主动查找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具备了这种主观意识,并不意味已经发现问题。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发现问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一定要深入实际,立足于客观现实,查找问题。不能将问题导向仅仅局限于意识领域,仅仅停留于书面或口头形式,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查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如何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曾讲到查找问题需要借助两套设备:一套是“显微镜”,一套是“望远镜”。借助“显微镜”就是要对各项实际工作进行微观“体检”,从具体环节出发,查找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具体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到基层,常到群众中坐一坐、聊一聊,目的就是要了解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借助“望远镜”就是要对当前我国总体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宏观审视,从整体出发,查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站在宏观整体的角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总体问题,并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借助这两套设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投射现实,就能够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总是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直面问题。要清楚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能遇到“急性”问题,也可能遇到“慢性”问题,可能遇到复杂问题,也可能遇到简单问题……无论是哪一类问题,问题始终是绕不过、躲不掉的,只能面对。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多种多样问题,因而对于问题的存在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心理预期。 作者:布夫惹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