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胸怀国之大者,要努力践行新时代生态环保理念。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18年前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后的今日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中华大地。“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 胸怀国之大者,要统筹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巴山蜀水到黄淮大地,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2018年来,安吉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铁腕治理污染,成为我国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城市,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余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胸怀国之大者,要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考察调研,一场场着眼长远的重要会议,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的深刻内涵日益清晰——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也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而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从向浪费粮食说不,到与生活中的绿色出行、环保购物,从积极配合做好垃圾分类、循环再生,到在节能降碳上尽一份力、多一份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保护者、建设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