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事,尊重和保护法律的原则和价值观念。它强调在社会治理中,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实施法律,来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秩序。 首先,法治思维强调依法行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事,不得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其次,法治思维注重司法独立和公正。司法机关应当独立于其他政府机关,在审判过程中坚持公正、客观、无私的原则,并根据事实和相关证据做出裁决。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此外,法治思维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在受到侵害时可以诉诸于法律。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程序和法律保障机制,法治思维可以确保个人权利的得到有效保护,避免滥用权力和不公正对待。 最后,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普及和教育。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建立一个文明、守法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行为和纠纷的发生。 总之,法治思维是一种重视依法治理、尊重法律权威、保护个人权益和追求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展法治思维对于建设稳定、和谐、繁荣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