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党的二十大上被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这是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但如何走、怎么走、能不能走好?是总书记和数千万优秀党员殷切关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习总书记离京调研四川之际,发表重要讲话,这也为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了令人醍醐灌顶的一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双管齐下,一为全局,二为实践。 全局置于第一位,因为是“国”的现代化。 借经济发展举例,如今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早已区别于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但着眼现实,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繁荣有加,此种现象并非中西部地区难以发展,而是伴随时代与社会变革,不同的历程中不同地区承载的主要任务不同。东部搞贸易,中部建交通,西部大开发,每个区域都有严明之责,如同手足、亲如兄弟。全局置于第一位,也是如此。各省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着眼于大局战略,借地理、政策等优势,探寻出属于自身的发展路径,才是硬道理。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瞻远瞩,放能“纵横千里”、“棋高一着”。 实践紧跟其后,深究是由于此为“中国式”。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倘若引入大局观推进中国式发展,又何必担心实践道路行不通?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要细细斟酌。以“川渝”为例,正如总书记所云,彼此融合、相互促进,方能美美与共。要明白为何分、为何合。这也为其他地区带去灵感,区域经济能不能共同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否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进区域协同的布局中?这一切,还是要从实践做起。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有理论、有想法、有实干,发掘各省市独特的优势潜能,在大局中用实践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开辟出一席之地。 “中国式现代化”,笔者认为是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实践的现代化道路。此路必然“山高路远”,但要有“以全局定实践,用实践成大局”的坚守与决心,相信在路途的终点,也必然“花开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