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展好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很好的了解群众的反映和诉求,同时也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各项工作更扎实更贴合实际的开展。今年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关键一年,党中央明确把调查研究放在了重要突出的位置,因此开展好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荀子《劝学》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充分强调了实践认知的重要意义。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见开展好调查研究是推动基层各项工作落实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而结合当前实际来看,“跨不出来”和“迈不进去”仍然是阻碍一些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绊脚石。 “千头万绪”跨不出步子。基层工作繁杂琐碎,不仅有各种各样材料报表,大大小小的会议,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在落实调查研究任务时,不少干部以“忙”为由,在办公室里敲敲打打时间长,实际下到一线了解情况路程短。不少问题靠估计、凭经验,办公室大门成了阻碍“理想”与“现实”的拦路虎,“跨不出来”成了不少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扼颈”之困。 “走马观花”迈不进门子。“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了,你回去等通知吧。”这是不少干部遇到问题时对群众的“统一”答复,回去等,等多久?等谁答复?往往是群众一头雾水,干部也漫不经心。在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不少干部习惯于走马观花了解问题情况,搞“大合唱”的时间常有,真正坐下来跟群众面对面摆谈的功夫却少有。群众的家门坎迈不进去,问题现场停不下来,“浮光掠影”式的调研作风浮起了遮住不少干部探寻实情的迷雾。 “颠三倒四”定不准调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在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之际,不少干部热情度高,但在“选准方向、找准问题、定准对策”上下的功夫却远远不够,不少人“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管中窥豹”成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挡道石。 做好调查研究考验的不仅是脚踏实地扎实作风,更是服务群众,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因此更需要静的下心、沉的住气、稳的住神,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设身处地的解题答卷,才能真正让群众受益,让人民满意。 静下心,做脚踏实地的探路人。开展调查研究,要的不是“大概”“估计”“可能”,而是要真正摆脱“为完成调查而完成调查”的框架束缚,走的出去,慢的下来,弯下身子去观察,慢下脚步去倾听。做了多少工作并不是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只有理清了思路,找准了方法,静的下心,吃的了苦,跨的出“想象”和“实际”之间的门槛,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丈量,才能实实在在让工作出彩。 沉住气,做知根知底的明情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准症结,有的放矢的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眼睛向下,脚步放缓,姿态放平,才可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风向标”,到问题一线去,到群众身边去,做到真正知根知底,才能实际解难解困。 稳住神,做实事求是的破冰人。《礼记·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基层调研过程中,群众的呼声往往最能反映问题的关键,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呼声中找到破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好的经验和办法往往在书本上学不到,在办公室里想不到,在会场上也听不到,只有敢于直奔现场,善于探索倾听,勤于总结归纳,勇于刮骨疗毒,才能真正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兵和时代的答卷人。(作者:刘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