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尽管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发展上呈现良好态势,然而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传统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使传统产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高级技工占比仅为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半,影响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高新领域人才供给跟不上市场需求,制约我国在高新前沿技术领域突破发展。因此,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选才标准。人才是指那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在现实中有一种误区,人们比较看重高精尖的人才,对技工类人才重视不够。比如,学生不愿意读职业类、技工类院校,社会给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待遇不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和职业,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解决问题,善于破解难题,提升工作绩效,促进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人才。只有坚持将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作为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真正接地气、立得住、有生命力。 坚持引才育才并重,形成人才辈出局面。创新引才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灵活的方式柔性引进人才,为人才破除现实羁绊、解决后顾之忧,盘活人才资源,弥补国内或区域的人才特别是领军和高层次人才的短缺,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创新育才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发挥传、帮、带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类别、分批次、分梯队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建立人才梯队,完善人才结构,让各类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引才和育才都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手段。无论对待引进的人才还是本土培养的人才,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让想千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千成事的有待遇,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人才流动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加快对限制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人才流动,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领域不同,产出不一样,评价方式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进一步细化人才的评价机制,恰如其分评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帮助人才补短板、强弱项,鼓励他们争当行业领军人才,引领国际潮流。创新人才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对人才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注重培育中介组织,形成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有序分工、良性互动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 人才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研究出台更具创新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持续通过打造高端平台来集聚人才,继续做好配套服务,形成更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