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民观,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民为邦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理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善天下、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等。这些原创性、时代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高度上弘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是相互的,不是彼此失去自己,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更好的、更伟大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经由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扎根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种“结合”中开启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内在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当代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