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基层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部减轻基层负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基层减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见底见效。
上下正心,提高基层行政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厚爱”之举。但是在实操层面,往往是向上看得多,往下瞧得少;久坐办公室多,深入田间地头少。读报告、要数据成为了有的上级部门推进落实、压实责任的惯常手法、形式。基层干部深陷无谓、低效、重复的事务中,仍然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因此也导致“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检查传导检查”长期成为基层“应付”上级的路径依赖。所以,基层减负的关键是要由上至下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脱虚向实。近年来,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党和政府机关职能进一步优化,为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地落实奠定基底,行政效能得以提高;同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让上情下转和下情上达更加精准和快捷。 修身正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形式主义一大诱因就是政绩观偏离正轨。有的地方干部一方面努力迎合上级的政绩需要,特别重视“看得见”的工作,实则为自己利益谋划打算;有的则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制造所谓的“数字政绩”和作秀,忘记了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宗旨。 另外,“政绩”观念太强,也让部分基层干部兹生怕问责、怕“落后”的心理,故而依赖用形式填补漏洞,不能做到正身清心,真心为民做实事,最终演变成以一种形式主义落实另外一种形式主义。所以,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需要基层干部真正把身心沉下来,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 赋权正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基层干部距离人民群众最近,是党和国家一切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是推动改革发展的终端和末梢,也是矛盾问题最多、工作压力最大的地方。所以,基层减负并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标准,基层“担子重、责任多”而“话语轻、资源少”情况客观存在。要想真正做到基层减负,必须程序兼顾灵活,给予与其承担的职责相匹配的自主权、话语权,倾斜人力物力财力,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基层干部实实在在做更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要的事。 古人云“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从基层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把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基层干部活力的激发、基层百姓获得感的增加、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定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为百姓解忧。(内江市市中区纪委监委 思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