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最强音。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人社青年,我们应该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引领,着眼于工作岗位,用情用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担负文化使命,切实帮助群众办成事,解难题。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让文化自信“时刻在线”。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话强调文明的包容性,“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虚怀若谷包容外来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我们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包容地对待外来文化,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二是发扬斗争精神,让担当使命“时刻在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总之,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因为这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帮助我们凝聚民族精神。 三是传承红色基因,让奋发有为“时刻在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员干部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初心,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觉悟,勇于担当、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迎接新征程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