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上级领导管理部门有“规定动作”,基层部门在上级的“规定动作”上要有“自选动作”及“创新动作”,这些“动作”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上级组建的部门、承担的事务,基层必须要有对应的机构或专人负责。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基层事多人少,大部分干部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一些基层干部,一天要参加好几个培训会、部署会,一天要准备及接待好几个调研、检查组,一天要完成好几个条线部门要求的材料、报表,这些还不包括临时布置与外加的。然而,这些形式化的工作使得基层干部对待工作只能“草草了事”,原本可以踏实认真完成的工作都成了“应付了事”完成即可。 就拿最接近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来说,从前社区的工作被形容为“一杯茶、一张报纸”的一天,当然这样的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这种夸张的形容的确显示了过去社区工作并没有如今工作那么繁重与繁忙。现在社区内条线工作繁多,一般一个社区干部要承担至少3~4个条线工作,他们每天需要在电脑前“码字”,完成条线上的各类工作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社区任务。有许多老百姓来到社区时总是抱怨:“你们现在的社区干部要学习下以前的老干部们,多下基层走访走访,多了解了解社情民意,不要成天躲在办公室里。”社区干部们对此也只能无奈得笑笑,其实大家都想多去小区里走走,走进人民群众的家里,更深入得了解百姓们的想法,为基层百姓多做实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是基层干部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条线工作,还要应对上级部门临时外加的工作,久而久之,因为工作量太大,基层干部们对于一些急于交付的工作只能做成了“应付”。 要为基层减负就要守住问责边界。“一刀切式”、“凑数式”、“欺软怕硬式”的问责机制都是简单化、随意化的表现,这带来了形式主义的再生产,破坏了正常的治理生态,还会导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消耗真正想实干的员工热情和心血。拒绝绑架式问责,需要尊重历史、尊重实情,将其与实践结合;同时,也需要强化正确的政绩观,问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该成为捆绑治理的理由。 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改变当前多头接受领导的现状,完善权力清单,厘清工作职责,该由基层做的事由基层做,该由上级部门做的事由部门做,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 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摒弃“凡事留痕”的形式主义。近些年,上级检查工作手段单一,往往只看工作资料、数据台账就评价工作的成效,重痕迹、轻质量,重资料、轻落实,让不少基层干部把精力都花在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上,有的甚至造痕迹、补痕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留痕”,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必要的“留痕”是促进工作开展、倒逼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留痕就会使工作变得事倍功半,产生消极的影响。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敢于改变以往的考核检查方式;上级领导部门应多了解基层部门的“疾苦”,将一些不必要的“留痕”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人民群众中。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实干赋能,是推动社会治理改善一体两面的重要举措,是为了使广大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激励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实干导向,真正将基层工作深入群众的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