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中国古代典籍的长廊之中,时间好像回到了那时的烟雨诗画、纪年编纂,版本典籍的传承有创作者的灵光一现,也有批注者的灵魂共鸣,更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沉浮。这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渊源,更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有的厚度。 历史见于文明的载体,让我们读懂中国 无论是帛绢,还是木刻竹编,一笔一划之间,中国人都在奋力地记下什么,是帝王朝代的变迁,是寄情山水风土的抒发,更有普通百姓的日常油米。由于记录者身份的不同,过去印刷效率的有限,典籍当然难以全面反映历史的真实,但已在规范的程度让后人得以窥见过去,更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在典籍中我们向先哲请教,领略璨若星河的古典智慧;和帝王贤相对话,理解国家治理的本土资源;与文人邀月共饮,感受瑰丽想象和文化内涵;同百姓在劳动生活共乐,充分尊重这份乡土的厚重和中国的勤劳质朴,这都让我们读懂中国。 面对未来,典籍延伸出现代文明的文脉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答题人,而正确的精彩的答案则构成新的文明。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规律向前,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总沿着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序的探索,而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宝库,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和提示,这是我们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底气和自信,而答案我想也会带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辉煌篇章。 新的文化使命由青年人开创新未来 藏书、修撰、分享,一代代中国人将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呵护弘扬传播,功在千秋,到今天,文化的脉络将在我们手中延展出新的花朵,我们要有足够地勇气和担当去接住历史的火炬,照亮中华民族未来前进的道路。 海纳百川,我们也要注意充分地吸收整合本土智慧,创造出有中国精神,富有时代特色、民族风采的现代文明,本身我们的文明就带有开放性的特征,我们更要有清醒地眼光去接受新的事物,掌握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文化实践中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创造中华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