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必须从严治吏,革除特权思想 公车私用一直以来都是公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并造成浪费。近年来,为了治理公车私用乱象,国家和各地区陆续实施多种措施与办法。截至2017年,已有29个省份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工作。(8月10日新华网) 党政机关配备公务用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正常出行,但是公车消费滋生了大量的奢靡浪费问题,甚至成了利益输送的渠道、腐败的温床,严重损坏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社会对此反映强烈。2014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各省份不断创新公车改革方式,不断完善公车改革配套制度为深化改革、反腐倡廉、作风改进保驾护航。减少公车数量、给公车张贴标识、加多重监督“锁”等各具特色的公车改革方式,加强了公车监管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车轮上的腐败”和“车轮上的浪费”。 公车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公车滥用现象依然存在。公车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应有之义,顺应民心,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公车改革必须从严治吏,核心是从严治官。 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源头问题。公车滥用的本质是“官本位”的特权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公车不仅仅是为了公务方便,更是一种身份、权力、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公交、地铁、私家车出行对于他们而言,有损身份和形象,是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有的干部对公车的依赖与日俱增,离开了公车,事不能办了、路不能走了、精神懈怠了、思想腐蚀了。 对于广大公务人员而言,公车改革不仅仅要改制度、改方式,更要改观念、改思想、改作风。公车改革要与改进干部作风相结合,既要给上紧车轮的“锁”又要拧紧思想的“弦”。领导干部要深化公车改革思想认识,始终绷紧“公车使用”这根弦。通过公车制度改革,革除“车轮上的腐败”的特权思维。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自上而下改革,以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担当,勇于革新除弊,消除“官本位”的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要从党的事业需要的高度认识问题,正确看待公车改革,转变工作作风。纪委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严格执纪问责,形成高压态势,促使官员履职尽责,以促进公车改革顺利进行。(文/田影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