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整改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近日,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反馈全部结束后,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被巡视地区单位相继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态度之坚决、责任之细化、方案之严实,无不体现着巡视整改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的导向。(8月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巡视的落脚点在于整改。近期,新一轮巡视反馈结束,引发强大震慑,将压力层层传导,形成了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改效应。“每个问题清仓见底”“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弄虚作假的,将严肃追责问责,坚决通报曝光”看来,这一轮中央巡视来势凶猛,直击问题要害,直指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是逗真碰硬见真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制度日益严密完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的巡视方针,犹如利剑出鞘,巡视所指,无不震恐,巡视所及,问题无不暴露,巡视所过,无不产生强大震慑。数年来,中央巡视已然常态化制度化,日趋精准、灵活、高效。但相较于巡视过程的凌厉、猛烈、震憾,巡视后的反馈、督促整改更让公众期待。事实上,整改才是巡视的落脚点,将检验巡视的质量,是巡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显然,不管是中央巡视抑或是地方各级巡察,都须把巡视之后的整改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抓狠抓细抓实。 巡视整改要有的放矢。巡视利剑出鞘,必有所指。在各级各地的巡视中,面临着各类棘手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巡而不改,改而无效;巡视组一来,便战战兢兢,巡视组一走,就开始“嘚瑟”,巡视沦为走过场,甚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无疑值得高度重视、深刻反省。巡视不能成“打游击”或“游而不击”,必须要坚持问题问题,要紧盯问题苗头,要抓准问题线索,要灵活机动、快速出击、一击必中,确保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成“烂尾楼”。当前,一些地方的生态环保措施没落实,环境持续恶化;有的领导干部面对反腐高压,仍不收敛,我行我素、恣意妄为,对党不忠,甚至对抗组织;有的领导干部“两个责任”没落实,缺少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对于这些问题,要揪住一起,就一巡到底,督促整改到底。 巡视整改的关键在“最后一公里”。“选择性整改”“整改不实”“消极应付”是巡视面临的老问题,让巡视成效大打折扣。深究其因,莫不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个人得失凌驾于组织之上、监督虚设。巡视整改,贵在把严和实贯穿始终,严格坚持巡视求真务实的方针,如实全面反馈发现的问题,严格督促问题整改彻底;要抛开面子顾“里子”,敢于接“烫手山芋”,把刀刃向内,“向自己开炮”,从根子上解决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巡视整改成效,往往取决于“最后一公里”、最后一个环节,切忌对整改的监督、验收止于“差不多”,要注重举一反三、延伸拓展、标本兼治,集中解决巡视发现的突出问题,确保整改高效、彻底。
作者:伍果
[size=1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