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冯炼拥有多重身份:马全民的长女、小学语文老师以及第四代守墓人,打扫落叶,清除杂草,擦拭墓碑……这些动作冯炼家一做就是四代人。(8月2日,中国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然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必然是崇尚英雄、爱护英雄的民族。时光倒回80多年前,1933年底,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帮忙干活。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刘连长牺牲后,陈韩氏带人把他偷偷背回埋了,敌人找不到刘连长遗体,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3个月后,陈韩氏去世了。临终前,陈韩氏叮嘱丈夫去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墓世世代代守下去……守下去,简单的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履行可不“简单”, 它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平凡的人,做了伟大的事, 这是一种敬仰英雄、崇尚英雄的情怀。
时光迁移,不忘初心。在这一家人身上代代相传,第一代守墓人,第二代守墓人,第三代守墓人,第四代守墓人。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是80多年前在南部为中国革命战死的人们中的一部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冯炼是没有工作回家的吗?还是在外面混得不好了呢?不是,外面的诱惑挺多,别人也有质疑,但她对男朋友说:“我有个梦,一定要回南部县去圆。”“守墓”——这就是她的“中国梦”,她入角适应快,在家是长女,在校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各个角色演绎得十分精彩。他们的事迹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里,他们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以最生动深刻、最激荡人心的方式得以展现和传承。这是对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最好解读。
时代变化,依旧真心。作为第四代守墓人,用她自己的话说,“路才刚刚开始”,冯炼家低矮破旧的祖屋,已经变成崭新的二层小楼,天然气通了,WiFi接上了,屋前的桃树苗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唯一不变的“还是每次跟爸爸去墓园里转转觉得最踏实”。这份踏实来自于他们的心里,来自于对英雄的崇敬。他们做到了守墓己责、守墓负责、守墓尽责。他们没有在云端上跳舞的感觉,而只有守住那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
时代精神,深入人心。墓碑上记载的内容,有的没有出生年月,有的不知道家在哪里,更有的只留下一个名字……,冯炼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与他们一起回忆那段红军血洒沙场,为民族解放捐躯的历史。别人在做减法,你们却在做加法。当别人在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时,她却在分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时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时至今日,持之恒心。她还说:“我是听着刘连长的故事长大的,这是我们家族的共同记忆。”“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刘连长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一句话,四代人的守候。如今,26岁的冯炼,从她父亲手里接过了守墓的“接力棒’。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在做秀或是想成为网红?不。他们一家人心里有个共识:“牢记历史、感恩先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不变的信仰,促使了他们一生的守护,他们守护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红色精神图腾,照亮着当代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心路。
英雄,就是平凡的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在这个召唤英雄辈出的时代,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的手中,让我们铭记英雄、崇敬英雄、争做英雄,牢记历史、立足当下、创造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再续辉煌。 (作者:黄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