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司机”到“身陷囹圄”,我们应该看到啥? 6年前,眉山的哥江龙(化名)雨夜救人,在群众的一片赞许声中,他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6年后,江龙因涉嫌欺行霸市、敲诈勒索,被人举报。在群众一片指责声中,他又从领奖台上重重摔下。(8月2日,华西都市报) 现实生活中,有“英雄”沦为“阶下囚”的还有许许多多,比如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雷楚年等不胜枚举。这些现象的发生,其实都是和本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的,全社会都需要加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生态。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命文学》中提到,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作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现实中,不见得非要大张旗鼓地高唱、高喊“核心价值观”才是教育和引导,更不见得只有用宏大、说教的字眼才是核心价值观教育。那些高喊口号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徒有形式上的作用罢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大力学习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建立健全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城乡基层,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解读;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做到全媒体宣传、全栏目融入、全方位覆盖。 要加大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坚定“”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让“三个倡导”根植于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离开社会实践、离开群众生活,再好的价值观也是空中楼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普通百姓身上的崇德向善、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深刻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中可以以小见大、处底观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生动活泼、易学易懂、亲切感人。对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要敢于“亮剑”、敢于说“不”。 (作者:周顺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