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福建省探索从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引进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直接挂职副县(区)长、副镇长等重要岗位干部,并配套多项措施重点培养,旨在战略性培养储备年轻干部。这一特殊的引进生制度引起了社会关注。(8月2日 新华网) 针对福建的引进生制度,许多人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名校优秀毕业生学历高,知识理论水平相对基层干部来讲高出许多,而且年轻人思维更活跃,不会被顽固思想束缚,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但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虽然学历高,但是大多零经验,一出校门就成为领导干部,肯定无法真正融入基层,能否做出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尚且两说。 诚然,名校毕业生刚出校门就要面临向党员干部身份的转变的确不易,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福建省以“80”“90”后为代表的这几批两百人左右的引进生队伍,现已有16人提拔为正处级领导干部,85人充实到了县乡党政班子。基层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实绩也大多表示认可,94%的人认为引进生能胜任工作,92.4%的人认为引进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这项制度施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工作,是党和国家培养后备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无论是“大学生村官”还是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选调生”以及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村官到乡镇工作的“乡镇公务员”,这些都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更有力地推动基层组织建设。 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最合适不过,基层的事务工作繁杂,大多是直接跟群众打交道,对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基层是培育他们快速成长的土壤,他们需要在扎根基层的实际工作中,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想法和需求,才能正确决策,从而科学地指导实际工作。年轻干部更需要在基层磨砺身心,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在扎根基层中熟悉基层事务,从一次次的“碰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年轻干部要珍惜基层工作的机会,吸取养分促使自己快速成长,但也不能仅仅把基层当做自己镀金的“跳板”,而要真正立足岗位,沉下心为群众为基层干实事。 年轻干部把握好在基层岗位工作的机会,积极融入基层这个大舞台,定能收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