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宝藏》第二季精彩再现国家宝藏的神秘魅力。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的绢衣彩绘木俑、伏羲女娲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三件国宝震撼亮相。(《国家宝藏》第二季20190113 央视网) 在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综艺节目争奇斗艳的当下,《国家宝藏》这一文化深厚、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俱佳的栏目脱颖而出。通过对国宝前世今生的趣味解读,让受众走近国宝,聆听历史,完成了一场场时光的穿越,令受众啧啧称奇、大饱眼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认同。 国宝,聚往昔之风华,凝古今之悲喜,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大国之发展。国宝的赏鉴,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递着神秘而深厚的文化魅力,让人知来处、明去处。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也需要知来处、明去处,做新时代的“护宝人”。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努力“识宝”。党员干部不止学党章党规党史,也要学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时代的领航者,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要善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自身好学、善学,学深、学细,才能在带领群众切实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东施效颦”,不走弯路、歪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主义的虚浮路子。党员要从自身做起,善学善为,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首先要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文化滋养一身正气,用知识守护民族梦想,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滋养大国气度。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勇于“挖宝”。以史为镜,可鉴古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利用,要与新时代接轨,在工作中,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开阔的胸襟。要开拓眼界,有经济意识,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要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如各种民族民间乐器、服饰、节庆、歌曲、舞蹈、神秘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善于将优秀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既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又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甚至能成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善于“护宝”。如今,一些以地方文化为噱头的商业街遍地外来户,商品服务同质化,地方特色民居大量拆除,文化包装牵强附会,而活在人民群众血脉中的文化气息却逐渐丧失,在市场竞争中也因文化魅力的丧失逐渐被市场抛弃。作为党员干部,在文化的宣传包装中宜实事求是,增强创新魅力,不牵强附会、过度包装。只有真实、真诚,方可在竞争中保持持久本色。要善于取舍,拥有长远的眼光,不因小失大,因利舍魂。 作为新时代文化的弘扬者、开拓者、领航者,知来处、明去处,守护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党员干部作为文化“护宝人”责无旁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