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还想再出去学习一次,但是老是走不了。”台下的年轻人笑成一片。今年五四青年节,在陕西渭南市委组织部的会议室内,经过层层选拔的10位年轻干部正在聆听挂职归来的干部讲解心得体会,几天后,他们也踏上了同样的挂职之路。从1995年开始,渭南和福州就有了互派干部的传统。2014年,渭南和福州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年轻干部挂职的常态化机制。(8月1日 《人民日报》) 挂职,指的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通过公务员内部的或“上挂”或“下挂”的相互交流,使干部能力、思维等方面都得到有效锻炼。 挂职是“双赢”之举。对于挂职派出方来说,到上级部门或下级单位学习、交流,可以开拓眼界,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项工作,有助于干部形成大局意识和统筹意识;另外,外出学习的人员,尤其是到基层挂职的干部,到了一线与群众面对面,能够有效的掌握珍贵的民生资料,了解群众及地区发展实况,以便归来后更好的商议和制定更加配套的政策。 对于接受方来说,意义亦是巨大的。一方面,能够去挂职的干部都是经过组织筛选出来的,可称之为优秀中的优秀,他们有能力、有干劲,无论把他们放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把好手,对地区或部门的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上下的频繁交流积累的人脉,共享了资源,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可以看到,挂职无论是对接收方还是派出方都有积极影响,但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以及挂职效果的好坏,最终还要取决于挂职干部自身。不可否认,挂职的人员属于国家重点培养的人员,那么就会让一些青年干部有借机去“镀金”的想法,导致他们的身体虽然远去但心没能跟上,弱化了挂职效果,浪费了岗位资源。所以,对于挂职干部来说,正其心、明其责才是推动挂职交流工作的关键。那么首先要在挂职前,对所有干部进行培训,把挂职意义和服务的初心深深埋在他们心底,其次要对挂职人员跟踪指导,时刻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效,保证挂职质量。如此,才能切实发挥挂职的实际效用,促进双方共同提高。 说到底,只有把奉献和服务的“初心”一并带到任职地去,才能增加挂职干部自身的含金量,才能为输入地种下一颗颗发展的希望,才能为国家积累更多的人才力量。(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