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役的号角早已吹响,战火遍及神州大地大江南北,是一场新时代输不起的人民战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多少人在五加二、白加黑的状态中奋战,更有甚者以身殉职,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事迹可歌可泣,但在砥砺前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更加注重实效。 提高群众意识,激发内生动力。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增强,当前的扶贫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不以勤劳致富为荣,反以当上“贫困户”而沾沾自喜,为评上“贫困户”隐瞒家庭真实情况、相互比穷。有些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严重,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认为党委政府的资助是理所当然,心里没有感激之意,还常常不配合工作;贫困户不愿意发展产业,政府要求种植经果林、种经济作物、搞养殖时不愿种不愿养等现象严重,对脱贫致富缺乏自信心。 加快基础建设,加大财力投入。贫困村多发生在边、老、少地区,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扶贫成效。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盆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精准扶贫背景下针对当地各种情况提出的特色产业扶,是保障农尸能够増收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精准兜底对象,加大救助力度。社会保障兜底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老、弱、病、残等人群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使困难群众不被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确保兜底对象基本生活得到全面保障。 完善考核制度,整合考核成效。以“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角点,逐步完善考核内容,强化“三落实”考核。责任落实,主要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行业部门扶贫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等落实情况;政策落实,主要考核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与“两不愁三保障”密切相关的内容;工作落实,主要考核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进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以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提高考核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减轻迎考迎检负担,减少报告报送,减少材料提交,减少填表报数。(陈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