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在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培养优秀年轻干部。3年前,桐庐县级机关引进8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曾在当地成为新闻。如今,他们不仅成长为县管领导干部,还纷纷安家落户扎根桐庐。(7月30日 人民网)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支撑,长期补充新鲜血液,这样才能永续发展,不淘汰、不落后。浙江省桐庐县能引进名牌大学的人才,并能让这些人才在当地安家落户,在笔者看来,就是桐庐县委县政府在引留人才方面善做“加法”。 引留青年人才除了会做“加法”之外,还要力求高准确率,留住的大学生才会尽心尽力、安心安业,为本地区做贡献。 首先要在“适应”上做加法。很多从高校引进来的大学高材生都属于外地人,从另一个地方来到本地,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让其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水土以及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有针对性的对引进的人才加强沟通交流,了解所需所想,在生活上提供有其“家乡味”的饮食,在工作学习上提供经济金融、科教文卫、商贸旅游、国土城建、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培训,同时要建立传帮带制度,引导其尽快熟悉工作岗位,熟悉群众工作,让他们工作有方向,思想有交流,切实破解“水土不服”的难题。 其次要在“感情”上做加法。大学毕业生在刚走入社会的时候,也同工作多年的大哥大姐一样,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在“衣食住行”上,最难的就是“住”的问题。为了消除高层次引进人才的漂泊感,当地政府就应该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并配套各种设施设备,免费供住。同时在生活上要对其关心关注,特别是对生病住院的人员要加强看望慰问,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破解无“家”可归的难题。 再次要在“提拔重用”上做加法。高层次引进的人才,学历高、知识丰厚,理论功底扎实,组织人事部门要善于用人其长,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选拔任用制度,让那些能吃苦、想干事的大学毕业生多岗锻炼,挑担子、压重担,而后提拔使用到关键岗位、重要部门,使其能有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升职“天花板”的难题。 青年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新作为,各级各地党委政府需要以改革破难得勇气、乘风破浪的魄力来推进青年人才的引留工作,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地区建设献智出力。 (作者:李坤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