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回复: 0

[已推搜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脱贫致富不是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1147

主题

8

回帖

4055

积分

机动记者

积分
4055
发表于 2018-12-27 0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动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其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为世界减贫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模式。(2018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
      前几天人民网发布了一条标题为“实干肯干,走出幸福脱贫路”的关于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脱贫致富的经验要闻。简要概括为:长洲区倒水镇古道村有一个叫周志群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及长洲区党委政府的帮助,种植砂糖橘获得丰收,不仅自己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提高了长洲区倒水镇古道村村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带动古道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看到这条新闻后,我深感震撼。其实只要贫困户肯努力,敢于实践,是没有理由贫困的。国家的扶贫政策那么好,各地党委政府也都围绕着国家的政策来积极落实,各条战线的扶贫工作者都在一线与贫困户刻苦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像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获得如此大成效的不算多。甚至有些地方将扶贫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到最后压实到具体帮扶责任人身上,把“挂包”变成了“承包制”。为了迎检考核,有些地方会要求帮扶责任人自己出钱出力,完成贫困户各项考核指标。如要求给贫困户建厕所、粉刷内墙、做吊顶、庭院硬化及配备家电家具等,都留给帮扶责任人想尽办法完成任务,实现摘贫脱帽。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虽好,但不切实际。一方面有些贫困村连基本的进村道路都没修好没硬化,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应该先把贫困村的基本道路给修好,才能谈论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帮扶人大部分也只是基层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养家糊口,大部分帮扶人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有些地方会强制要求帮扶人出钱出力来完成所谓的指标,还以各种问责形式来施加压力,这无疑给帮扶人增加了经济、思想压力,不可取。甚至有些地方贫困户思想已经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只要看见帮扶人就要各种东西,导致贫困户惰性思维,不进则退。
      笔者认为,帮扶人是可以在自愿且有条件的情况下给贫困户一定的救助或者慰问,但不应该由上级或者单位强制出钱出物。作为帮扶人,应该学习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脱贫致富经验,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政策。进行产业扶持,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户积极上进,努力拼搏,敢于实践,不畏失败,找到适合的长久的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应转变观念,摒弃为迎检而扶贫、为迎检而实现纸上脱贫等的思想,更应该真正的给予贫困户政策帮扶、技术支持、法律法规宣传等切实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路子。一味的给予金钱及物质的帮助只能一时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并不能真正的让贫困户过上好的生活。因此,不管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帮扶责任人,要积极的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按照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利的帮扶措施,实现彻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作者:李美玉)





上一篇:接力劳模精神创佳绩
下一篇:人才建设工作的简与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15 23:00 , Processed in 0.217444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