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心归根到底是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公平对待和使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发人思考。历史表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道,惟存公心。能否正确识人、用人、待人,关键就看是否有“公心”。(12月5日,人民网) 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把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党员作为模范,学习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务实担当的为民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人民群众的公仆,挑起为人民服务的担子,做人民的铁肩膀,时时处处带着公心、秉承公义。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要如此。当前,有一些年轻人干部心态不够沉稳,面对事情只想敷衍了事,工作浮躁。正是因为他们是接班人,是未来的领导者,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时刻保持“公心”。具体来说,当我们站在服务民生的“第一线”,就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第一任务。身为共产党员,那么这可颗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公心不能丢。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尺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党员干部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惧牺牲的精神品质和铿锵誓言。尤其是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身处群众之中,与老百姓的距离最为接近,就更要勇于肩负起自身工作责任,在老百姓面前敢于担当、善于但当、体现担当,为中国基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公心就是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要认识到自己岗位职责的神圣性,牢记每一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党员干部为人民、为国家的公心不能变,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作者:阎伟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