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种现象再度引发舆论关注:部分基层工作者整日忙于在各类即时通讯群组、手机应用程序中“打卡”“签到”“转发”“点赞”,忙于整理包装精美的电子台账与图文简报。这种“指尖上”的忙碌,看似高效便捷,工作“痕迹”清晰,实则折射出深层次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仅无助于实际问题解决,更让一线干部不堪重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工作留痕”本意为加强管理、优化考核,但在实践中却容易跑偏变形。当“晒照片”比“干实事”更受青睐,当“回复收到”的速度比落实工作的深度更被看重,当层层加码的“创新载体”淹没了聚焦主责主业的精力,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便悄然滋生。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大量挤占基层干部深入一线、服务群众、狠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使其疲于应付各种“线上作业”;另一方面,它可能营造出一种经过精心修饰的“虚假繁荣”,使决策层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影响科学决策。更甚者,这种风气可能催生“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错误导向,挫伤那些默默无闻、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究其根源,“指尖之累”本质是传统形式主义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变种。其背后,既有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过度依赖材料报表的问题,也有上级部门缺乏担当、将“责任”转嫁为“痕迹”的现象,同时还反映出一些地方政绩观存在偏差,热衷于短平快的“显性”成果,而轻视需要久久为功的“潜绩”。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需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首要之举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考核导向。考核评价应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和群众口碑,而非台账的厚度、图片的多寡。要大幅精简不必要的微信群、APP,清理规范各类“打卡”“留痕”事项,将基层干部从无效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次,上级部门应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察实情、听真话,少看“屏幕”多看“实景”,少要“材料”多问“实效”,形成注重实干担当的清晰信号和鲜明导向。最后,需强化技术应用的规范与审慎,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助推器”,而非形式主义的“新温床”。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非一日之功。必须拿出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引导广大干部将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源,让实干担当之风蔚然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