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贵州、重庆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番论述为正处于深刻变革中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身处传统行业的区属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这既是必须抓住的时代机遇,更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课题。拥抱数智化浪潮,驱动创新引擎,已成为其构筑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数智化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张国清副总理指出,“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迫切需要。”这一判断同样精准切中了区属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命脉。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区属国有建筑企业往往还承担着保障区域民生工程、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的重任,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数智化”并非简单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传统流程,而是通过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深度融合”,引发“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对建筑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从项目策划、勘察设计、施工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重塑。例如,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设计方案的数字化仿真优化、施工进度的精确模拟与动态管理、人员设备的智能调度、物料成本的精细核算、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预警,乃至构建与现实工地同步的“数字孪生”,从而极大提升决策科学性、资源利用率和过程透明度。这不仅是降本增效的有力工具,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路径。区属国企更应率先垂范,加力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迭代,打造行业数智化标杆。 二、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张国清副总理在调研中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以及创新生态的构建。对于区属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落实这一要求,需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首先,强化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即便作为区级企业,也应在适用技术、工艺工法、绿色建材、智能装备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凝练施工现场的实际技术难题,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于项目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其次,夯实数智化基础能力。张国清副总理提到要“加力推进国产工业软件研发攻关和应用迭代”。建筑行业同样面临设计、算量、项目管理等核心软件的自主可控问题。区属国企应积极试用和适配国产工业软件,参与反馈与迭代过程。 三、立足区域实际,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并“因地制宜”。区属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扎根地方,其转型升级路径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一方面,要优化提升传统主业。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一步到位的智能化产线,企业可以从单个工序的自动化、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入手,逐步扩展到整个项目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围绕城市更新、智慧城市、新能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新兴领域,区属国企可以凭借其信誉、资本和本地化服务优势,提前布局相关技术和能力。例如,发展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服务,拓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能力,参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