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严管党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是党永葆生机活力、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严管党治党绝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实践,必须以“两个责任”的全面压实为抓手,以党纪党规的刚性落地为支撑,真正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强政治根基。若仅将从严管党治党“喊在嘴上,浮在面上”,缺乏实打实的落实举措与落地成效,那么党的建设、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一切目标都将沦为空谈。 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管党治党实践,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不收敛、不收手的违纪违法行为。从根本上剖析,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党性修养的“总开关”出现松动——理想信念的根基不牢,导致精神上“缺钙”;纪律意识的防线薄弱,使得政治定力不足;面对各种诱惑腐蚀与不良现象时,无法坚守政治立场、坚决划清界限,最终让违规违纪甚至顶风违纪成为“家常便饭”。针对这一问题,必须以制度为纲、以教育为基,其中《廉洁自律准则》与《纪律处分条例》便是管党治党的“两部曲”。《廉洁自律准则》明确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标尺,为党员干部划定了“高线”;《纪律处分条例》则细化了违纪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处分规定,为党员干部划出了“底线”。要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宣传,让每一名干部都清晰知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真正做到知止存畏、知纪明规。同时,要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开展教育:以廉洁奉公、坚守初心的先进典型为“镜”,引导干部见贤思齐;以贪腐堕落、违纪违法的反面案例为“戒”,警示干部引以为戒,从而推动干部将讲党性、守纪律、懂规矩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主动种好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田”。 从严管党治党,关键在于让纪律真正带上“高压电”。当前,部分单位和部门并非缺乏党纪党规,而是在执行层面存在“宽松软”的问题——纪律规矩成了“稻草人”,没有真正发挥约束作用;监督问责的“板子”打得不重、不及时,即便党员干部触碰了纪律红线,也未受到应有的惩处。这种“纪律失威”的现象,逐渐让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违规没事”的侥幸心理,甚至将顶风违纪视为“常态”,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与公信力。因此,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一方面要健全纪律执行的监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巡视巡察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纪律执行中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强化纪律问责的刚性力度,对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严肃追责,让“违纪必受惩、违规必追责”成为不可动摇的铁律,彻底打消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严管党治党具有统领性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目标的两大动力支撑,而从严管党治党则是确保改革与法治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磅礴力量,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改革发展的难题;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政治保障,确保法治建设始终服务于人民利益、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反之,若管党治党不力,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可能失去根本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持续深化从严管党治党。要始终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推进党的建设,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各个方面发力,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才能让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轮子”高效协同、同向发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动力与组织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