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4年金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思维,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 一、理论创新引领制度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全会公报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这是理论创新与制度完善良性互动的生动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到“十四个坚持”的丰富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公报提出“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制度保障”,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疫情防控的战略成果,从"双减"政策落地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制度温度。在浙江杭州,“民呼我为”数字化平台已解决群众诉求1200余万件;在陕西榆林,“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让基层治理效能提升40%。这些鲜活实践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二、系统集成推进改革攻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线图 全会公报用“六个坚持”深刻阐明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坚持系统观念”尤为关键。国家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报从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13个方面作出制度部署,既强调“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又提出“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等创新性举措,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统一。 在经济领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令人瞩目。公报提出“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度”等举措,直指市场主体关切。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压力测试”以来,已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深圳前海通过“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市场主体数量十年增长40倍。这些改革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三、守正创新彰显制度自信:中华文明智慧的时代绽放 公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特别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枫桥经验”到“晋江经验”,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故宫”建设,让600年文化遗产活起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科技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全网播放量超500亿次。 更令人振奋的是,公报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数字时代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江苏苏州,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基地已培训青少年20余万人次;在广东深圳,“清朗网络空间”专项行动让网络生态持续向好。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集结号。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改革创新的先锋、人民利益的守护者。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