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党员干部要善把困难变机遇》一文,深感其立意高远、切中肯綮,为我们基层工作者,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一线奋战的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身处基层,我们每日直面的是千头万绪的具体事务,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问题,是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各类矛盾与挑战。如何不被困难吓倒,不因挫折气馁,反而能从中寻得契机、开创新局,正是衡量我们党性修养、能力水平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标尺。 文章深刻阐述了困难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在基层实践中,这种辩证思维尤为重要。我们面对的困难,或许是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或许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或许是乡村治理中的陈规陋习,或许是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冲击。这些困难表面上是对我们工作的阻碍,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暴露了发展的短板、反映了群众的真实诉求、揭示了改革的关键节点。这正是机遇所在,即补齐短板就是提升整体水平的过程,回应诉求就是凝聚人心力量的机会,破解节点就是推动事业前进的突破口。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必须摒弃“见困难就躲、遇矛盾就绕”的消极心态,树立“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的积极信念。要认识到,每一次成功化解邻里纠纷,都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实践;每一次协调解决土地流转难题,都是在为产业发展铺路;每一次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都是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锤炼干部队伍。这种将困难视为“磨刀石”、“催化剂”的认知,是我们实现“变”的前提。 在打牢“肯变”的思想根基后,下一步要掌握“能变”的科学方法,锤炼“善变”的过硬本领。如果空有决心而无实干,机遇也可能从指尖溜走,甚至可能将“小困难”拖成“大麻烦”。因此,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首先要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沉下身子、走进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困难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开对方子,找到将困难转化为机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次,要强化创新突破能力,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尝试,不能总是沿用老办法、遵循老路径,例如在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的工作中,不能总是照搬照抄优秀案例,而是因地制宜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最后,要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将克服困难的过程变成凝聚共识、汇聚民智、积聚民力的过程,充分调动群众发挥群众力量,在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当前,我们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然伴随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也意味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基层党员干部要将“善把困难变机遇”的要求,以实干担当践行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之中,将一个个“绊脚石”化为铺就乡村振兴康庄大道的“垫脚石”,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