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急难愁盼是改革的“导航仪”。从就业增收的焦虑到托幼养老的难题,从就医求学的奔波到办事流程的繁琐,这些群众最直接的诉求,恰恰是改革最该突破的关口。“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揭示了新时代改革的价值密码,唯有紧盯百姓急难愁盼,才能让改革举措直击要害、落地见效。将“聚焦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改革总目标,正是要让改革的脉搏始终与人民利益同频共振。“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取得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持续。 破解民生矛盾需用“精准策”。找准民生痛点,改革就有了明确方向。民生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城乡差距、服务不均等表象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深层梗阻。改革既要用“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如以八项规定破作风顽疾般直击要害;更要靠“系统论”织密“保障网”,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力。决定明确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序”,正是要求改革既补短板又强弱项,既解燃眉之急又谋长远之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成效终要靠群众“打分”。检验改革的标尺,从来不是文件厚度而是民生温度。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之变,彰显了改革对群众需求升级的精准回应。要把“问题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更要转化为“幸福账单”,通过“四下基层”听民意、靠“群众评判”验实效,让改革举措从“纸上”落到“心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改革“拓荒”与民心所向的“双向奔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只要始终以百姓急难愁盼为发力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精准突破又系统推进,就一定能凝聚起亿万群众的改革合力,让改革的果实结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终究是民生幸福色。当城市的保障房撑起安居梦想,当乡村的路灯照亮晚归之路,这些细碎而真切的变化,共同构成了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注脚。只要始终以群众需求为罗盘、以系统施策为船桨、以民心所向为航向,就一定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幸福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