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性为帆 扬社区治理之航——基层工作者践行党性的实践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对于扎根社区的党员干部而言,党性不仅是政治底色,更是服务群众、破解难题的行动指南。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党性要求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成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必修课。
一、党性是社区工作的“定盘星”:在为民服务中坚守初心 党性的本质是人民立场在基层的具象化。毛泽东同志强调“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这在社区工作中体现为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2025年北京特大暴雨期间,怀柔区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在转移群众时牺牲,其“最后一步留在险区”的选择,正是党性中“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生动诠释。社区工作者每日面对的虽是家长里短,但每一件小事都连着民心:调解邻里纠纷时保持公正立场,落实惠民政策时杜绝优亲厚友,处理突发事件时冲锋在前,这些细节都在检验着党性的成色。 当前部分干部存在的“动机不纯”“政绩观扭曲”等问题,在社区层面表现为形式主义作风。某社区曾为应付检查连夜制作虚假台账,结果因忽视独居老人看护导致意外发生。这一教训警示我们:脱离人民立场的“政绩工程”,本质上是对党性的背叛。 二、党性是基层治理的“动力源”:在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直面矛盾最集中的领域。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员不允许自视特殊”,这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破除“官僚气”,练就“泥土味”。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某社区党委书记连续3个月驻守工地,协调237户居民与施工方的矛盾,最终实现零投诉完工;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党员骨干带头值守垃圾桶,用行动化解居民抵触情绪。这些案例证明,党性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踏实作风。 面对数字化治理挑战,党性更体现为创新与担当的统一。上海某社区开发“民情二维码”,党员24小时在线响应诉求;成都推行“全岗通”机制,要求社区工作者掌握18类业务技能。这些创新背后,是“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的党性要求在支撑。 三、党性是永葆本色的“防腐剂”:在利益诱惑前守住底线基层工作虽无“大权”,但直接接触民生资金、低保名额等“微权力”,更需警惕“微腐败”。某社区居委会主任因截留困难群体补贴被查处,其忏悔书中的“总觉得吃点拿点不算事”,暴露出党性修养缺失的严重后果。反观江苏某社区建立的“阳光账本”制度,将每笔惠民资金使用情况实时公示,正是“修身律己、守住内心”的生动实践。 党性锤炼需要制度保障与文化浸润双管齐下。杭州推行的“社区工作者党性积分制”,将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纳入考核;重庆开展的“红色故事会”,用老党员事迹感染年轻干部。这些举措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层生态。 站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社区工作者更需以党性为帆。从调解一桩纠纷到规划一个社区,从落实一项政策到创新一种机制,每个环节都是党性的考场。唯有始终牢记“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一论断,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服务,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这既是党对基层干部的要求,更是千万社区居民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