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铸魂,学以制胜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八十年前,我们凭四万万根脊梁共同撑起民族高度;八十年后的今天,战场转为发展高地,但“制胜密码”始终未变——以学铸魂,用大格局、大气节、大信念重铸脊梁,让信仰火炬照亮新程,让思想利刃劈开荆棘,在新征程上继续学以制胜。 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格局。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做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学习抗战史,先在灵魂点亮长明灯,照见“小我”与“大我”的边界,通过走进抗战纪念馆静默实物叩问“何以家为”;走进老战士家,感受皱纹与军功章校准奉献刻度;走进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基地,旧貌新颜让“匹夫有责”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选择。如此,方能杜绝“大糊涂”,把个人政绩写在民族复兴的大地上,让每一次出发都对准国家前进的方向。 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大气节。新时代党员干部应练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钢筋铁骨,让精致利己主义无处遁形。今日没有呼啸子弹,却有糖衣暗箭。通过组织生活“红脸出汗”、谈心谈话“咬耳扯袖”、纪检监察“利剑高悬”,多维度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确保在诱惑面前腿不软、在威胁面前腰不弯、在考验面前魂不散,使“宁死不屈”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最响亮的精神标识。 学“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大信念。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把持久战思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抗战历程启示我们,最终胜利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韧劲。当前,结构矛盾、风险叠加等新难题,是新时代必须攻克的关口之一。我们要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转化为党委政府议事规则的具体条款,把最后一公里作为新的主攻方向,把持久战思维固化为清单化管理的制度安排,让百折不挠成为考核最硬指标,确保在新的历史关口再次向党中央、向人民庄严报告:中国人凭脊梁制胜,更凭百折不挠的信念把“不可能”写成“不,可能!”。
|